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 正文

养蚕缫丝

2014-12-05 15:06:38 来源: 中国华文教育网 作者: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诗经·魏风》


    蚕丝这种纺织原料是支撑人类赖以延续的衣食之源大厦的一根坚强栋梁。培育出这种重要、美丽而珍贵的纺织原料都是古代中国人的功劳!


    养蚕是中国古代开发利用昆虫资源为人类服务的最成功的范例。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是最早教给百姓妇女采桑养蚕的人。蚕本是以桑叶为食的野生昆虫,在被驯养之前,人们就懂得利用野蚕抽丝了。从野蚕到驯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在5000年前开始。考古专家在山西的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半个切割过的蚕茧,那已经是5000多年前的事情了。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了4700年前的绢片、丝带和丝线。甲骨文中不但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有祭祀桑神和派人察看蚕事的卜辞,说明养蚕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养蚕业在北方有长足进展,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中有对妇女采桑养蚕的忙碌景象的生动描绘,《豳风·七月》写道:“春日载阳(春天一片阳光),有鸣仓庚(黄莺儿在歌唱),女执懿筐(妇女们提着箩筐),遵彼微行(走在小路上),爰求柔桑(去采摘嫩桑叶)。”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采桑图》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妇女采集桑叶的情景。《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则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桑田之间,采桑的人来来往往。)《孟子·梁惠王上》也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看出蚕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中国古代养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著名思想家荀况(约前313—前230)认真研究了养蚕的规律,在《蚕赋》一文中他极有见地地说:“三俯三起,子乃大矣。”指蚕经过三眠,即可结茧的规律。另一本2000年前的有关礼仪的文献《礼记》中也对蚕卵的消毒进行了总结,指出,用朱砂溶液、盐水、石灰水和其他具有消毒效果的消毒液浴洗卵面,对防止蚕病发生非常重要。


    养蚕事业直接促进了纺织绸缎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丝绸纺织技术。一路领先的印染工艺,五彩缤纷的花色、品种,使丝绸成为装点帝王将相威仪和衬托女性美丽的绝妙物品。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也成为中国主要的对外贸易产品。绵延几千公里、活跃了上千年的丝绸之路,是古老的中华和世界交流的主要渠道,也是促进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活力的源泉。世界上所有养蚕的国家,其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去的:3000年前传到朝鲜,2000年前传到日本和越南,1600年前传到中亚诸国,1400年前传到欧洲,400年前又传到南美洲。中国不但是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的发明者,而且在长时期内保持着绝对领先的地位,这是中国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之一。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