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 正文

中原与三星堆存在“丝绸之路”吗?

2021-04-25 10:00:10 来源: 央广网 作者:


汪沟遗址出土的碳化丝织品 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三星堆出土的丝绸残骸 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考古志愿者们在殷墟遗址博物馆考古现场测量绘图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摄

 

  三星堆祭祀坑首次发现丝绸朽化后的残留物,并且在样土检测中多次发现丝绸蛋白。这表明3000多年前的三星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丝绸。 


  那么,三星堆此次发现的“丝”,跟河南发现的5000多年前的丝绸遗迹之间,会有关联吗?中国在世界上最早驯养家蚕、缫丝织绸,但丝绸究竟源于何时、起于何地?随着考古发掘的持续推进,迷雾正在被不断拨开。 


  先带大家来回顾一下河南关于“丝绸”考古的高光时刻—— 


  1983年,荥阳青台遗址的瓮棺葬中曾经出土了丝绸痕迹,距今5500年至5300年; 


  2016年,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在舞阳贾湖遗址两处墓葬人的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检测出蚕丝蛋白的残留物; 


  2019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团队在荥阳汪沟遗址发现距今5000多年的桑蚕丝残留物,这是迄今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丝绸实物。 


  此次三星堆发现3000多年前的“丝”,跟河南5000多年前的“丝”相比,听起来似乎不是那么厉害,但却给了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主任周旸大大的惊喜。 


  “这次在四川地区首次发现‘丝’,且发现地点是在祭祀坑,跟之前在遗址、墓葬的发现不同,这是不一样的语境。遗址代表现实中的生活场景,而在墓葬里发现‘丝’,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丧葬习俗。”周旸说,更高层面的,是在祭祀坑,这是天地人神相互沟通的一个地方,说明了丝的功能提升到了相对比较形而上的精神层面。 


  周旸说,汪沟遗址瓮棺上、三星堆祭祀坑发现的都属于同类物质:桑蚕丝。这说明它们的丝绸起源具有相同的文化契机,这种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的思考。 


  “青台遗址发现的丝织物、汪沟遗址发现的碳化丝绸、双槐树遗址发现的5000多年前的牙雕蚕,这些都证明中国古代家蚕制丝的起源很早,中国先民在5000多年前已经开始育蚕制丝。”周旸说,在这样背景下,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于2019年设立郑州工作站,加强考古单位与科研基地的协作,探索寻找丝绸起源的新方法,目前在青台、汪沟、双槐树等仰韶文化遗址开展丝绸起源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可喜进展。 


  “跟河南地区仰韶时期的青台遗址、汪沟遗址以及四川三星堆刚发现的‘丝’不同,它们是织物的残留遗迹,属于实物证据,而贾湖遗址发现的蚕丝蛋白残留物是从墓葬土样中检测出来的,是一种生物大分子,肉眼是看不见的。”曾经主持贾湖遗址发掘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说。 


  河南“丝绸”考古高光时刻 


  ◆1983年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丝绸痕迹,距今5500年至5300年 


  ◆2016年舞阳贾湖遗址两处墓葬人的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检测出蚕丝蛋白的残留物 


  ◆2019年荥阳汪沟遗址发现距今5000多年的桑蚕丝残留物,这是迄今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丝绸实物 


  张居中表示,蚕丝蛋白残留物不能直接证明丝或丝绸的存在。而且,根据遗址中发现的纺织工具和骨针,目前并没有提取到跟丝相关的证据,只能推测8500年前的贾湖地区先民可能掌握了基本的纺织和缝纫技艺,并有意识地使用蚕丝纤维制作丝绸。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河南的“丝绸”要比三星堆的“丝”年代要早很多,那么,中原地区跟三星堆之间存在“丝绸之路”吗? 


  在张居中看来,根据青台、汪沟遗址发现的织物证据,5000多年前的仰韶时期,中原先民已经学会用蚕丝织物,比三星堆地区早了2000多年。而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商文化先后深刻影响着三星堆文化。“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启示,中原地区主体文化都传播过去了,丝绸文化也可能随着上层建筑的交流传到了西南地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张居中说。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