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跟随桑蚕办的技术员小马到平孟镇弄汤村弄获屯察看桑蚕产业发展情况。弄汤村是边境0公里范围内的村落,属于石山地区,山多地少,以种植玉米为主,是个典型的平困村,弄获屯又是全村贫困的典型。现在通过发展桑蚕产业,家家户户都盖起新楼房,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
我们来到种桑养蚕来到种桑养蚕带头户李英汉繁荣蚕房,蚕房通风凉爽干净清洁,餐宝宝们正在吃桑叶。看着吃得香甜的蚕宝宝我不禁问道:“李大哥,你今年养几张蚕,一年又多少收入?”
“我家每年养大蚕4批,每批2张,共8张,但我主要是经营小蚕共育项目,每年出售蚕种800张以上,两项年纯收入大概在7万元左右。” 李汉英高兴地说。
据悉,弄汤村2007年以来坚持发展桑蚕,目前,全村有桑园1100多亩,弄获屯是全村发展桑蚕产业得重点,全屯有52户发展桑蚕,种桑505亩,户均拥有桑园近10亩,年产值达200万元,蚕农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
随后,我们还参观了李志峰、李建伟、凌尚锋等家种桑养蚕情况,在各家蚕房里,我们看到有的刚换批次养小蚕,蚕蚁正在蠕动,有的蚕宝宝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桑叶,有的已经“上山做茧”,蚕山上布满蚕茧。每到一户,蚕农们都热情接待我们,老老少少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通过走访察看,我们了解到大户不少蚕农通过种桑养蚕发家致富,都盖起两、三层的小洋楼,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每户用摩托车2台以上,洗衣机、冰箱、电视等家用电器购买齐全。有的蚕农富裕了,想到外面发展。如凌尚华2011年发展种桑养蚕业,有桑园面积18亩,年饲养大蚕13批,约26张,年产鲜茧2100斤,年收入4万余元,2013在县城投资近7万元开了一家烧烤店,2014年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近期打算在县城买房。
“我县桑蚕产业主要是在南部,北部石山地区种桑养蚕与南部有什么区别,像这样北部石山地区还有哪些成功的列子吗?”我不禁地向随行的小马问了一系列问题。
“这几年来,石山地区桑蚕产业发展良好,具有地理气候的优越性,也有不少农民通过种桑养蚕发家致富。”小马向我们介绍。
他说,不应受“南桑北铝”的思想影响,北部地区的城厢、龙合、坡荷总体上种养养蚕比不上南部的百合、百南、百省等乡镇,但北部地区种桑养蚕也有自己的优势。北部乡镇平均比南部乡镇气温要低3-4度,因此,在夏季养蚕,南部乡镇由于高温多湿季节容易发生桑蚕病虫害,但北部夏季养蚕却得天独厚,利用早晚温差大的特点,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和蚕的发育,桑蚕病虫害明显比南部发生的少。北部石山地区的农户大多是用旱地发展桑园,按照护理玉米那样护理桑园,一亩旱地一年可以养蚕2-3张,亩产鲜茧在200市斤左右,按每市斤20元计算,亩产值在4000左右,比传统种植玉米产值高出3000多元。
据小马介绍,近年来,在南部乡镇桑蚕产业的辐射带动下,北部石山地区桑蚕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城厢、坡荷、龙合三个北部乡镇和平孟镇的弄汤村等石山地区的农民,通过政府免费送苗化肥送技术、蚕房补助等扶持方法,现在拥有桑园近3000亩,年产值达1100万元以上,蚕农户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不少农民通过种桑养蚕脱贫致富。如龙合乡弄怀村弄腰屯,全屯14户,2006年开始发展桑蚕产业,2011年有12户蚕农,销售鲜茧6124.6市斤,养蚕收入12.86万元,户均收入1.07万元;城厢镇洞汉村主任赵光勋在前几年种桑养蚕,受市场冲击后挖桑改种烟,2011年又改烟种桑5亩,当年养蚕4批,销售鲜茧747.9市斤,销售收入1.57万元;坡荷乡小果腊村张宝田,采取不夏伐桑的方式,利用夏季桑叶长势好,有两个蚕房轮流养蚕,每年可养10批,销售鲜茧1300市斤左右,销售收入2.6万元以上。
“小蚕撬起大钱袋,化茧成银富边民。”该县石山地区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翠绿的桑园美丽了乡村,白花花的蚕茧富了边民。
上一篇:百色市领导到凌云调研桑蚕产业
下一篇:凌云多举措促桑蚕产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