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 正文

丝绸礼仪

2015-07-29 16:48:01 来源: 山东博物馆 作者: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古国。孔孟儒家学说对于中国礼仪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完善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丝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煌煌礼制的一个缩影。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丝绸服饰是"分尊卑、别贵贱"的礼仪制度工具之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表现。

  

    古代帝王所穿戴的服饰具有特殊的标记,需要有一套正规的服饰制度来加以规定,而且必须严格执行。皇帝是万民仰视的真龙天子,拥有极其尊贵的身份,其衣裳配饰,从一串珠玉、一块冕板、一个图纹、一种颜色到一件配饰,大到衣服的形制色彩,小到丝线的长度、衣料,都与礼制相关。因此,帝王服饰是整个服饰制度的准绳和基石。

  

    据史书记载:在黄帝以前的时代,人们是头插羽毛来遮蔽酷暑,身披兽皮来抵挡严寒的。到了黄帝掌管天下后,才第一次制作衣裳,并推行于天下。《易经·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这里的"垂衣裳"是指缝制衣裳。而且,黄帝、尧、舜所创制的衣裳一上一下,上衣下裳,于是,人身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也就都有了衣服。

   

    "标准的"专用帝王服饰出现于周代。当时的统治者对于各类人等所着服饰已有严格的规定,且被纳入"礼仪"的范畴。等级尊卑十分明显,不允许肆意僭越。当时发达的纺织、印染生产技术为周朝建立完善的服饰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辅佐成王的周公姬旦,为巩固西周政权,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阶梯式宗法等级制度,以明示官职上朝、公卿外出、后嫔燕居等的上衣下裳各有差等,并对衣冕的形式、质地、色彩、纹样、佩饰等作了详细的明文规定,成为周代礼治的重要内容。

  

    据《周易》记载:"天玄(天青色、非黑色)地黄(土地色)。"周天子在祭天的时候所着服装为玄衣 裳,玄指黑色, 兼有赤黄之色,玄衣即黑色面料的上衣, 裳即为赤黄色的下裳。上衣绘有日、月、星、山、龙、华虫等六章,类似于今天的手绘服装,是画工用笔墨颜料直接画在布上的;下裳则用刺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章,共十二章花纹图案。

  

    这十二章图案各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龙,能变化而取其神之意,象征人君的随机应变;山,取其能云雨或说取其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华虫,雉属,取其有文章(文采),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是宗庙的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蛇,以示王者有深浅之知,也有说取其忠孝之意;藻,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之意;火,取其光明,火焰向上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粉米,取其洁白且能养人之意;黼,绣黑白为斧形,取其能决断之意,黼与斧在发音上相近,古代也有通用的;黻,绣青与黑两弓相背之形,取其明辩之意。

  

    周以前,帝王服饰即绘绣有上述十二章花纹,到了周代,因旌旗上有日、月、星的图案,服饰上也就不再重复,变十二章为九章。纹饰次序,以龙为首,龙、山、华、虫、火、宗彝是手绘的;藻、粉米、黼、黻是锈上去的。其后的各个朝代,基本延续了十二章纹的传统图案,十二章逐渐成为中国历代帝王的专用纹饰,它是中国古代王权的标志。十二章中的龙和凤,也逐渐为帝王专用,龙成为天子的象征,凤则是至尊女性的代表。


    官员的补服

  

    在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丝绸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密切关系的,则是文武百官的补服。补服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或称补袍,与其他官服有所不同。主要区别是:其服饰的前胸后背,各缀有一块形式、内容及意义相同的补子。因此,只要一望补子上的纹样,便可知其人的官阶品位,这有点类似于现今军官的军衔。

  

    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蒙元时代。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

  

    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 ,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

  

    从明代出土及传世的官补来看,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各品级略有区别,通常是: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 ,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而武官还是用单兽,通常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明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与明补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整片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穿着。前片官补正好位于清代官服的前胸,为便于解系纽扣,只能将前片对半分开。

     

    在明清两代,受过诰封的命妇(一般为官吏的母亲及妻子)也备有补服,通常穿着于庆典朝会上。她们所用的补子纹样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为准。女补的尺寸比男补要小。凡武职官员的妻、母,则不用兽纹补,也和文官家属一样,用禽纹补,意思是女子以闲雅为美,不必尚武。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明清时期,官补制度并没有被严格执行,以下僭上的事情时有发生,尤其是明代。明代的补子自明初到晚期曾多次更定,特别到了明中后期,违制现象屡有发生,且多为武官。因此,有许多明墓出土的官补与墓主的身份并不一致。现今已成为文物收藏精品的补子,在国际文物拍卖会上非常受欢迎。国际市场上的补子分类十分齐全,有男补女补、方补圆补,文补武补。其中男补贵于女补,武补贵于文补。由于武官着装多僭越品级,所以,武补中较低者如八品犀牛及九品海马几乎难以寻觅,反而价格最为昂贵。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