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茧是优质蚕茧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严格按照烘茧的目的要求,做好鲜茧、半干茧和全干茧的处理,保全茧质。妥善调配烘力,根据蚕茧干燥规律,控制好烘茧温度、气流和湿度等工艺条件,做到适干均匀,保全和补正茧质。
影响茧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鲜茧收购后,没有及时进行鲜茧处理,堆放时间长,堆放方法不恰当,茧蓝和茧堆中的鲜茧热度很高,使部分鲜茧发生“蒸热”,影响茧丝内在质量。
所谓蚕茧蒸热是指蚕茧及茧堆又热又湿的现象。蚕茧蒸热导致温度上升,最高温度可达50℃,如继续堆积不采取措施,经12h左右,鲜 茧内活蛹死亡成死笼茧,甚至污染好茧,降低上茧率。同时茧层过度吸水,失去弹性,干燥后手触粗硬,煮茧处理时易产生瘪茧,缫丝时落绪多。另外,茧堆中产生 的CO2及碳酸,会使丝胶凝固变性,缫丝时离解困难。造成解舒率降低,缫折增大。据试验,鲜茧立即进烘的蚕茧解舒率为75.2%,而经过24h后再 进烘的蚕茧解舒率降为70.5%。一般要求鲜茧不能马上进烘时,应将鲜茧装蓝暂时堆放,鲜茧蓝堆高度不要太高。据测定,春期鲜茧蓝堆8层的蚕茧解舒 率为73.5%,而鲜茧蓝堆10层的蚕茧解舒率降为69.9%,两者茧质差异明显。
烘茧时铺茧过厚,会影响蚕茧水分的散发,造成干燥不均匀。烘后蚕茧干燥程度不一,嫩蛹高的应及时进行复烘,以免蚕茧霉变。表6是蚕茧干燥程度对茧质的影响调查结果验。由此可见,烘茧应确保适干,偏老偏嫩都使茧质变劣。
烘茧温度应合理控制,温度过高,会造成高温急干,使丝胶变性,解舒变劣。相反温度低,会形成低温长烘,更易造成丝胶变性。同时也易造成鲜茧积压,易发生蒸热,也影响解舒。虽然利用烘茧机烘茧,但烘茧温度控制不合理,会造成对茧质更大的不利影响。
烘茧前期的预热和等速阶段,蚕茧水分大量蒸发,应及时排湿,以免造成长期高温多湿状态,引起丝茧发黄,胶着力增加,解舒不良。烘茧 后期,从蛹体中水份蒸发速度下降,若温度太低,易引起茧层温度升高,丝胶变性严重,解舒恶劣。排湿的是否及时和合理,是烘茧机的设计和制造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技术问题。但也需要实际烘茧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来保证。
干茧处理不当也会影响茧质。如干茧打热包,使余热较长时间不能发散,随着温度下降,茧腔内的湿热空气不能向外扩散,形成温热状态, 使丝胶严重变性。干茧散堆时间长,造成干茧吸湿,成为多湿状态,造成仓储中的发霉变质。干茧出灶后应稍待冷却,再倒格散堆于高燥通风场所。散堆高度不能太 高,应挖成凹形,使其易散热,等基本冷却再堆高,离墙有间距,不能靠墙堆放,四周须留通道。有条件的应采用排风扇,对刚出灶的干茧和干茧堆场进行间歇排 风,散堆一般不超过48h。干茧不能打热包,据试验,春期干茧打热包的蚕茧解舒率为58.7%,而散热后再打包的蚕茧解舒率为68.1%。同时,要 妥善保管好干茧,及时调节干茧缫丝,干茧储放时间长短与茧丝质的关系见表7。
因此,蚕茧的收烘环节直接关系到茧丝的质量和茧站的经济利益。采用正确的鲜茧、半干茧以及干茧的处理方法,同时严格按照烘茧规律和工艺烘茧,才能有效地保障蚕茧的优良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下一篇:怎样饲养夏秋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