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并创新中国丝绸画 精雕细刻幻化出灵美艺术酝酿成立研究所 丝绸作为美术作品的载体,在中国已传承数千年。泉州大呈布雕(也称泉州大呈丝绸画)对传统丝绸画进行传承和创新,它通过丝绸的语言将画卷的神韵、文学的精妙、织锦的华美一一呈现,令人仿佛身心都享受了一次高雅艺术的洗礼。
传承并创新中国丝绸画
丝绸,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丝绸与中国书画美术的关系密切。在纸张普及以前,绢帛与帛画的载体正是丝织品,传世唐宋绘画中大多数是绢本。不仅如此,丝绸还作为常见题材频繁出现在古代美术作品之中。
现代意义上的泉州大呈布雕出现的时间较晚。据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陈荣浩介绍,他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后进入湖北美术学院专攻版画技艺。上世纪80年代初,他转身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尤其对烙画、堆锦、布贴画等情有独钟,并开始了布烙画、布雕画的探索和创作。2000年,陈荣浩来到泉州后,潜心研究中国丝绸画,通过10多年的反复摸索,不断创新,终于熟练掌握了布雕画的各种技法,在此基础上,他独创发明了集传统技艺和现代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套色丝绸画技法”和“多层艺术渲染丝绸技法”,极大突破、丰富了传统的布雕技法,让其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臻于完美,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呈布雕。
精雕细刻幻化出灵美艺术
如何创作呢?陈荣浩说,首先要掌握中国画“密不扎针,疏可走马”的精髓,将写实和写意有机结合;然后,辅以薄意雕、油画等独到技法,使画面色彩得到独具匠心的呈现;最后,通过光与影的微妙变化,让景物肖像形神兼备,并通过灵观、灵悟,幻化出灵美的艺术形象,将人带入百看不厌,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大呈布雕的表现方式多样。有的地方需要细致入微的雕刻,比如在陈荣浩的《五百罗汉》、《牡丹仙子图》作品中,人物的五官如毛发般细密;在他的《三峡遗梦》系列作品中,运用斑斓的色彩;而在他的《星月夜》、《向日葵》作品中,则运用了印象派的油画风格。
“丝绸画的制作工艺难度大、工序复杂、且制作周期漫长,要求制作人员有一定的文化和美术功底。”他说,同时,创作人员还要有心神气定、持之以恒的气质。
酝酿成立研究所
如今,泉州大呈布雕已成功申请了两项国家专利,并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陈荣浩外,其女儿陈梦曦等十余人也正在学习、从事大呈布雕的制作。
陈荣浩还成立了泉州丝绸画艺术馆,2010泉州丝绸画艺术馆成为“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战略合作单位,泉州大呈布雕和古今中外的名人名作同时挂牌交易。接下去,陈荣浩还打算申请成立中国首家大呈丝绸艺术研究所。
据介绍,这些年,泉州丝绸画作为特色礼品,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并引起很多收藏爱好者的兴趣。
下一篇:蜀锦缎带中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