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宜州壮大桑蚕企业规模 利用桑蚕循环产业富民强市

2014-07-04 15:58:10 来源: 河池日报 作者:周国勇

    宜州市北牙瑶族乡平里村村民黎天国有桑园10多亩,每批养蚕3张,年养蚕收入超10万元;同德乡同德社区的唐金鸾,租赁土地20多亩,专育小蚕出售,年产值150多万元。在宜州,像黎天国、唐金鸾这样以蚕起家、靠蚕致富的人越来越多。

    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壮大一方县域经济。近年来,宜州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发展机遇,用足用活政策优势,不断开发桑蚕茧丝绸综合利用项目,实现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2005年起,宜州连续8年成为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近年来,又一跃成为广西第一大白厂丝生产基地县(市),并先后获得广西“十佳”桑蚕生产基地县(市)、“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等称号。2013年,该市桑园面积32.3万亩,鲜茧产量5.4万吨,农民养蚕收入22.4亿元;农村人均养蚕收入41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8%;有茧丝绸企(事)业20家,规模以上纺织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45亿元,同比增长23.6%。

    壮大桑蚕企业规模。企业是带动宜州10多万户农民养蚕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该市以建设“中国丝绸新都”为目标,打造“桑-蚕-茧-丝-绸”经济产业链;同时,想方设法延伸产业链,茧丝绸企业佳音频传。2013年,嘉联公司600万米织绸项目一期工程完工,东方丝路、宏基缫丝等项目竣工投产,冠华丝绸印染项目通过自治区“两高”联席会议审批。茧丝绸企业发展到20家,其中缫丝企业17家,装配自动缫丝机207组,装机量和缫丝能力分别占全区总量的1/4,居广西首位。

    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宜州市良之源蚕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覃宝祝摸索出桑叶保鲜技术,使桑叶储藏期延长到20天。该技术不但实现桑蚕种养模式分离,且桑蚕饲养成功率由60%提升到95%以上,生丝质量普遍达到5A、6A标准。

    聘请专家向蚕农传授种桑养蚕、茧丝深加工、桑蚕综合利用等新技术,使桑蚕新品种、养蚕新技术在农村得到了较好的普及。目前,该市小蚕共育率达78%以上,方格蔟使用率100%,自动化上蔟、轨道省力化喂蚕、自动取茧器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在全区领先,居全国前列。新技术养出了优茧、产出了好丝,全市生丝35%达到5A以上、90%达到4A以上。

    结合工业发展旅游。宜州将秀美风光、民俗风情、丝绸文化相结合,寻找工业和旅游完美结合的契合点。2013年11月,启动“刘三姐故里·嘉联丝绸工业之旅”,开辟了市区-歌仙桥-祥贝古文怡州山庄-嘉联丝绸工业园的旅游线路,让游客既能欣赏到旖旎的自然风光,又能品味到桑菇菌、桑果酒、桑果醋、桑果汁、桑叶茶,还能买到蚕丝丝巾、丝绸领带、丝绸服装、蚕丝被等宜州特产。

     同时,还积极谋划延长丝绸产业链的具体方案,2014年计划规划约1000亩土地,主攻织绸、印染和服装项目建设;支持农村建立桑蚕合作社,使技术、农资、服务直接送到农民手上;划分区域,由企业在指定区域内为农民服务,并收购农民出产的蚕茧。

    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引进强优企业落户宜州。近期,该市与广西鹏臻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15.8亿元的东盟国际茧丝绸交易中心项目,项目集标准化仓储管理、干茧质量检测与等级认定、干茧挂牌交易、丝绸展销等为一体。届时,宜州桑蚕产业未来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