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 正文

丝绸的“野”与“文”

2020-02-05 10:21:14 来源: 作者:

    当我们谈论丝绸时,总是把家蚕看成唯一的蚕种,那白嫩可爱的小虫在室内乖乖地把桑叶转化成为体内的丝腺,凭由人类抽丝剥茧,织为彩霞霓虹般的衣裳,成为人类文化的符号。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另一类野蚕,它们依然在大自然中生长,任凭风吹雨打,作茧保护自己,等蚕蛾破茧而出,把茧子留给人类取暖,织成各种粗犷的织物,自成一种风格。 

    

    从我们能够找到的5千年丝绸历史来看,这两种风格一直相伴相生,却各自走向两个极端,一条是作为天然素装的村姑,另一条是饰满文化符号的皇后。直到十八九世纪的工业化生产使丝绸的这两种属性越来越弱,而只成为一宗数据巨大的优质服用面料。到了21世纪,高质量的化学纤维又大大挤压了丝绸的服用空间,丝绸的这两种风格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丝绸的两大文化圈 


    在丝绸之路最为兴盛的汉唐之际,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也有两种风格。我们分析了从新疆营盘和乌兹别克Munchak-tape出土的公元3~5世纪的丝织品,发现其采用的蚕丝中起码有三个不同的种类。丝截面一种是较大的钝角三角形,一种是较小的钝角三角形,一种是锐角三角形。这些情况说明此时人们已经开始利用不同的蚕丝,其中肯定有野蚕丝,但我们还无法判断是哪一种野蚕丝。丝绸的制造技术也有不同,一种是十分精细的长丝织锦,一种是加了强捻的线织锦。两种技术相互交融,两种风格同时存在。这两种织物反映了野蚕丝和家蚕丝的两种属性和两种风格。 


    到了近代,家蚕丝的利用开始产业化,服用面大大扩展,生产开始规模化。此时,丝绸业出现了两大文化圈:一种是精美的、文化味浓厚的丝绸产品。第二种是粗犷的、天然的丝绸产品。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