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作为汉代海上丝路始发港所在地,除了以南流江作为主干道的内陆水路运输通道的区域地理优势之外,还具备了必要的物产支持,包括珍珠产业、陶瓷产业和丝麻产业。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产业的支持,合浦海上丝路始发港才得以持久发挥作用。其中丝麻产业出口贸易的持续时间最长。在史料的记述中,至清光绪十五年,廉州府还在北海港出口生丝5400余斤,因此获得了朝廷奖励。古代合浦丝麻产业的发展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昔日盛况
事实如此,在明代《廉州府志》的记载中,当时廉州府纳入税务征收管理的养蚕桑树就有6122株。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朝廷更是在廉州府大力发展蚕桑种养业。为了鼓励农村大量养蚕种桑,还由朝廷编写印发了指导蚕桑种养的书籍免费发放。其中对制种育苗的记述尤为详尽:“五月取初黑桑葚,拌柴灰少许,以手轻轻揉搓。次日用水淘凈,用沉实者晒干,除去水气,择肥地晴而种之。冬月苗生,以火焚之。逢春复发,锄去冗苗。俟长至笔管大,另行移栽。五步一行,每行五步一株。”可见,当时廉州府的蚕桑种养技术已经很成熟。而常乐镇自古以来都是廉州府的蚕桑种养基地,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合浦规划建立的十大基地之一的“蚕桑基地”就是设在常乐镇。因此,寻访南流江边的养蚕人,真实记录当今蚕桑业的传承和发展现状,也就成了《千古南流海丝路》摄制组的重要任务。
虽然在相关资料的查询中,常乐镇曾经有过从事养蚕的村民约1000余人,种植蚕桑的面积约为5000亩的业绩。但是,由于近年来乡村里的主要劳力外出打工的多了,劳动力的缺乏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蚕桑业的发展,使得该产业成了稀有“物种”。在热心人士的带领下,摄制组终于在立冬后的最后一茬蚕茧的养护结束前,找到了常乐知名的养蚕大户张大叔,并得以在其养蚕棚进行全程拍摄。
“蚕食”记趣
来到张大叔的家时,张大婶刚从桑园摘桑叶回来,而张大叔还在桑园忙活。张大婶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一边张罗着叫人去通知丈夫,一边带我们来到养蚕棚前。养蚕棚建在路旁的一个果树园里,是一座三开间的瓦房。张大婶边走边告诉我们,由于这是今年的最后一茬蚕茧了,因此得特别小心。为了减少外界的污染,养蚕棚的外墙都用遮阴网围了起来。一般情况下,都是不会让外面的人进入里面去的。但为了让摄制组了解真实的情况,她“特许”我们实地零距离进行拍摄。
养蚕棚的蚕室门一打开,我们就看到一地白花花、密麻麻地的挤在一起的蚕宝宝,它们一动也不动静静地躺在地上。张大嫂看到大家好奇的样子,就解释说,这是上午刚喂了桑叶,蚕虫们都吃饱了正在睡觉,只要把桑叶撒进去,那些蚕虫就会起来吃食的。张大嫂一边说,一边将刚摘回来的桑叶撒进去,果然蚕儿们马上就对刚落地的桑叶进行了“围攻蚕食”。此情此景,正应了合浦民间俗语中形容懒人的一句话“你真是一条蚕虫,就知道吃了睡,睡了吃。”张大嫂告诉我们,这种“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习性,就是蚕虫最佳的生长状态。
大家都在饶有兴趣地观看蚕儿“蚕食”桑叶的时候,张大叔从桑园回来了。他高兴地接受了摄制组采访,热心地向我们介绍了种桑养蚕中的各个生产管理环节。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张大叔不但是这一带养蚕时间最长,养蚕规模最大的养蚕户之一,而且还是种桑、育种(蚕种)、养蚕、收茧一条龙的生产经营能手。因此,他养的蚕儿不但病害少,成活率高,而且长势好,上床成茧率高。今年的最后一茬蚕茧,也已是丰收在握了。
传承堪忧
张大叔告诉我们,近年来,当地蚕桑业急剧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种桑养蚕的环境恶劣,由于农药和化肥的普遍使用,蚕树的生长环境恶劣,增加了种桑养蚕的经营成本和风险。二是在育种(蚕种)方面,过去大部分的当地蚕桑种养户都能够自己育种,这样就能保证种源的质量和数量供应。但是近年来种养面积锐减,育种成不了气候,种养户只能到外地购买,这在质量和数量及季节安排方面都无法保证。三是种桑养蚕是技术活、精细活,需要相应的经验传承。但近年来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养蚕户越来越少,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此下去,势必造成种桑养蚕的技术脱节,那就可能会造成种桑养蚕业后继无人了。
在采访中,张大叔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其实养蚕的收入并不低,而且成本投入也不高,关键在于掌握种桑养蚕的基本技术,而种桑养蚕的技术也不比其他农活复杂,也不需要做重体力劳动去。以张大叔现有的种桑养蚕技能,每亩桑园的养蚕的年收入都超过8000元,他现在种养的面积约3亩,还能够自己育种(蚕种)。因此,生产周期的经营是轻松的,效益是可观的,是值得推广的。
在谈起今后种桑养蚕业的发展时,张大叔一方面是“因工多手熟”而胸有成竹,着意扩大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存在隐患担心,那就是养蚕户越来越少,桑园和养蚕棚的存在空间就会越来越小,成了夹在其他农作物中间的“孤岛”,这样就更加难以防御农药和化肥的污染了。
为了证实桑园“孤岛”的种植环境状况,张大叔带摄制组到了他的桑园。在一路上,我们见到为数不多的桑园都是夹在其他农作物中的小幅地,面积大都只有三几分地,而张大叔的桑园已经是周边最大面积的了。
谈起这些的时候,张大叔说,最好是政府出面,划出一个种桑养蚕的范围来给大家发展。这样不但可以扩大种桑养蚕的面积,也有利于种桑养蚕技能的交流传承。
这就是张大叔的期待,也是南流江边养蚕人的期待。